位置: 首页 > 本科教育 > 专业设置 > 工程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一、专业定位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创办于1988年(前身为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于2003年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全国高校中第九所、广东省内第一所),是广东省内唯一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我国社会对工程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正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将充分利用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紧跟管理学科国际前沿理论,密切结合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旨在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程管理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才兼备,能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和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经济及法律等知识,熟悉工程管理前沿理论和技术,获得工程师基本技能训练,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兼备,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项目决策、策划、管理和运作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建设、咨询、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企业以及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公共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修业要求如下:
(1)基本学制4年,允许在3-7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162学分,且应该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
(2)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皆为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且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的课程及环节。
(3)毕业前至少取得14个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在“历史与文化”(含四史)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创新与创业”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艺术与审美”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须在通识选修课程“运动与健康”模块中分别修读“大学体育5”0.5学分、“大学体育6”0.5学分,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相应学分,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累计需不少于2学分。
(4)毕业前至少取得25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应根据个人的发展规划及兴趣在“项目管理与造价控制”、“房地产开发运营与管理”两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主修方向,修满不少于14学分。“跨模块选修课程”中第二、第三学期的课程(创新实践课除外)为本专业基础性选修课程,建议选修两门以上;第五到第七学期的课程为拓展性选修课程,可根据个人的发展规划及兴趣进行选修,以提升自身职业技能。
(5)毕业论文(设计)总学时15周(总计15学分,归属第八学期),其中前2周提前至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13周。
(6)至少累计获得9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三创”能力教育类至少获得2个学分;美育体育教育类至少获得2个学分;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个学分;劳动教育课程2学分。
四、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
1、专业特色
(1)综合实力突出。2003年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在全国300多所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第九所通过该评估(广东省内第一所),仅次于清华、同济等土建类名校。此后连续三次通过复评。是省内高校中唯一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工程管理专业。
(2)依托校内土木工程及经管类学科优势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区位优势,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管工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特色。
(3)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建设项目从决策到运营的全过程,具有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特点,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紧密呼应。
(4)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强化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为基础,同时创新专业选修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权。此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训练,并开设了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拓展性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基石,逐步构建起贯穿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投融资及不动产运营管理四个特色模块加数字建造前沿特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紧密跟踪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趋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结构、工程估价、建筑施工技术、经济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设施管理、智能建造等。
五、师资队伍
工程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名,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具备博士学历的教师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名,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1名,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广州市优秀教师1名。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所涉及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广,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土地经济等多个方向,学缘结构良好,知识结构合理。现有广东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门,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1项,获得广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4项,课程思政案例一等奖2项,获得广州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四星级团队)。
六、教学条件
工程管理专业依托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平台,该平台始建立于2005年,是广东省最早的一批工程管理信息化室之一,近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验室有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正版专业软件、设施、仪器、设备、计算机,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和学生日常学习需要。
工程管理专业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项,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1个。开设“校企协同创新工程造价育人实验班”1个,校企协同育人平台1个。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在广州建筑集团、上海建工集团(华南工程公司)、碧桂园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美林基业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广东宏正咨询公司、利比建设咨询、深圳斯维尔科技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七、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我国社会对工程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正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其发展前景广阔。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将充分利用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紧跟管理学科国际前沿理论,密切结合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必将赢来一个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