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由新华网合作承办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向‘新’而行 ‘E’创未来——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汇聚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新华网、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北京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德勤等行业精英与专家,共同探讨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前沿话题。我院薛小龙院长、黄琼宇副院长、朱慧副院长、高鸿铭等师生代表受邀参加论坛。
图为向“新”而行 “E”创未来——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出席论坛并致辞。李东荣行长表示,新质生产力理论下,新型生产要素的“新”主要体现在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的变化。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补齐传统短板的关键举措。金融机构应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向智能化、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发展。朱宏任会长表示,只有坚持改革引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充分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优质企业发展梯队,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唐丁丁,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新质生产力50人论坛秘书长王元丰,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刘明华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为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我院与新华网合作,共同发布了《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我院院长、新质生产力50人论坛副秘书长薛小龙教授进行解读。
图为《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4)》发布现场
《报告》以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融合新华网大数据获取能力和广州大学科技创新评价研究能力,运用大数据思维,从行业、区域、企业等多维度,全景式刻画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态势。
薛小龙表示,传统思维范式以抽样为主,揭示要素间因果关系,而大数据思维范式以全样本为主,从相关关系刻画入手,通过“数据+模型驱动”的路径揭示要素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大数据思维范式充分利用了复杂系统的涌现性属性,构建出基于微观客体数据揭示宏观系统运行规律的新研究框架。
图为我院院长、新质生产力50人论坛副秘书长薛小龙介绍《报告》
《报告》通过对2012-2023年科技创新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系统地揭示了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报告》显示,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不仅金融属性强,而且科技属性也十分显著,其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上市公司前列,科技创新的显著特征表现为集中在高创新性、突破性、实质性创新的数字技术领域,数字技术创新集中度位列各行业榜首。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金融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综合性银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已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此外,金融业上市公司科技创新合作活动内化性特征显著,合作伙伴以企业内部以及出资设立的金融科技创新公司为主。最后,金融科技创新活动区域集中度非常高,北京占85%,广东11%;其他沿海地区及长三角一带,虽然金融企业数量不少,但科技创新方面活跃度较低。
薛小龙表示“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数智技术赋能各行业跨界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金融行业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大数据客观深度把握自身及行业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科学做出创新战略部署,是建设一流金融机构的关键路径之一”。
《报告》发布当天,新华网云直播平台观众达420余万人,报告新闻浏览量突破20余万次,极大扩大了学校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在学校2+5“数字经济与智慧管理交叉创新平台”支持和学院“德商-数商-智商”三商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薛小龙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评价体系,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南方日报合作,先后发布了《广东工业互联网创新指数》《广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2022)》《中国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2023)》等重要成果,并立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本次报告是团队联合新华网面向国家和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报告》的发布开启了我院与新华网合作的新篇章,标志着我院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学院将依托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级重要平台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大管院”力量。